直笔东观
怀抱理想沉下去

断章

梦女系列的番外,时间点为女主35岁

那男人是个带发修行的在家沙门,面目俊秀,音声清朗,举止从容,看不大出实际年纪,或许二十出头,也可能三十好几,甚至更大年纪。脖子上戴着一枚骨哨,麻绨的褐色衣袍,蹬着一双破破烂烂的靴子。

听说他既通四夷语言,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汉文,真是令人钦慕。

小汗王素来爱贤好士,想留这人在王帐中做客,可这样神仙似的人物,怎么愿意为他奔走驱驰?他便令人找来一根长绳,把掳来的男女捆住手脚,缚成一串,好像穿在草梗上的蚂蚱。对那人说:

你每天晚上来我的帐中,讲一个故事,我就砍断一截绳子,释放一人,倘若失约或讲一句谎话,我就杀死一人。

 

我当时侍立在旁,心想,这真是胡闹的要求,既然是侍奉佛祖的善男子,又怎么能口出虚诞的言语?但如不能说谎,又从那里变出好听的故事?可那男人竟然点头同意了。

他整理襟袍,跪坐在脚跟上,低头时胸口的骨哨轻轻撞在垂下的辫尾,姿态端正,我几乎移不开眼睛。

 

怎么形容那男人讲的故事呢?那简直是奇幻荒诞、悖谬狂乱。我记不清许多,只好随便回想几个。

譬如说,他说自己十五岁生日那年,有人送了他一只白象,他养在自家的花园里。——我们谁都没见过白象,但也听说那是暹罗国的猛兽,什么样的花园能够容纳?——但那人说起白玉一样的巨象身被彩绣,在宴会上随着音乐行拍跳舞,庞大沉重的躯体轻盈得如同蹁跹之蝶,奏乐的班子有一百二十人,都穿着薄绡,戴着步摇。

第二年,那只白象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去,巨大的眼睛湿润浑浊。他在那巨兽的尸体旁,因自己的渺小而战栗。 我便觉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,也感觉悲伤起来。

 

有一天他讲一座佛寺里的高塔。那塔足足有九层、百丈,塔刹上有十三重的相轮。铁索上挂着金铃,柱子贴着彩帛。彩帛由十二种不同的丝线织成,在日影移动下,一日十二个时辰显示不同的纹样,正是十二因缘的世相,次第起灭,何等光华灿烂。

法会的时候,四处香炉云烟雾饶,王公贵女穿梭其间,真如梵天佛国、极乐世界。

而后国家覆灭的时候,皇帝被悖乱的契胡人囚禁在这座塔中,想要触壁自尽都不可得——因为地上、墙上,全都铺着柔软的锦绣,手指摸上去都会微微凹陷。

这座塔则在日后被雷电劈中,在雨夜里自燃,成了一片废墟。

 

他说起自己的朋友,那真是世界上最聪明可爱的一位美少年,能言善辩,神采机明,父母对他寄予厚望。既通晓世界上一切的道理,又有着不得了的雄心壮志,小小年纪便入朝做了大官,权势煊赫,得意轻狂。

他和这位朋友少年相识,一起读过书,玩过握槊,弹过琵琶,逃过家,闹过脾气,大哭大笑,也随年长而疏远,乃至于相恶。只是这位朋友后来在遇刺身亡,凶徒竟只是一位膳奴,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剁骨的砍刀,血溅满了屏风。

 

他说起自己的妻子,就是那位朋友的妹妹——当说到这里,小汗王显然地露出失望的神色,显示不感兴趣的神态。

须知我们小汗王是铁一样的男儿,平日里决无那钻人腚眼的癖好,但连我都看得出来,他完全已经对那男人着了迷,又怎么能不心里吃味?只是那娓娓道来的口吻,确实可以抚平人心中的焦虑。

 

不说多了!总而言之,我想这男人真是狡猾,他所讲一切美的好的奇妙的东西,都烟消云散,令人不能求证,于是既不是当世的事迹,亦非妄诞的狂言。

当然,这些都不重要。

 

有一日,夜里下了瓢泼大雨,男人过了约定的时间,尚未露面。小汗王初始尚不留心,决心大发慈悲宽限片刻,到篝火里木柴烧尽时,他便开始焦急地在帐中背着手转圈。

那男人绝非轻浮背诺之徒,也不会抛人质的性命于不顾,但或许有什么其他急事忽然离开,亦或在电闪雷鸣的雨夜里遇到了危险。

小汗王派出帐下半数的骑手,在附近搜寻那人的踪迹,终于在一块岩石的阴影下面找到对方。男人脸色苍白,气息微弱,不省人事,手中紧紧攥着一枚骨哨。

原来他的马匹在路上忽然衰疲而死,又下起大雨,一路走到岩石边躲避,竟然昏倒过去。

 

我们小汗王真是急得要发疯,又愧又悔,把人抱回帐中医治,几乎衣不解带侍奉人家,等那人醒转过来,自然是对方说什么要什么无不顺从,什么强人所难的威胁,全都忘到一边,半个字也不提了。那些掳掠来的男女,悉放归州郡。

我看他那如痴似狂、坠入爱河的样子,就是对方要他做犬做马,也甘心情愿。

 

接下来我要说的你十有八九要觉得我在胡诌,你千万别笑出声,总而言之,那男的竟然、竟然是个女人。我那时也想,世上哪有这样巧的事情?他妈的,好像说书一样。

 

我白长了一对眼珠子,亲眼见着,怎么会分不清雌雄?女人就是扮男装,也不能时时刻刻毫无破绽,何况那人绝无矫装痕迹,举止姿态,分明是男子。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想通。

可那又确实是个女人。

 

总之,和她所讲那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故事不同,再没有比这更美满的结局了,小汗王对旁的女人再看不入眼,后来他们结为夫妇,生了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幸福地生活在一起。

(end)
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